发布时间:2023-04-15 01:41:53 | 中职招生信息网
播音主持专业,属于艺术类招生考试,播音是用声音将信息传达给观众。 对于学生而言,想要在播音行业有所发展,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。 那么作为一名播音生如何才能在学校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呢? 播音是一门艺术,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,尤其在影视节目中更能发挥作用。 例如电视剧、电影、电视节目、纪录片、综艺等节目中都需要播一些节目,这些节目可以让观众通过声音了解到其中的故事,从而带动现场气氛。 另外很多的活动也需要主持人来主持与解说。
通过发声器官的锻炼,不仅能让声音更有磁性,还能提升自信! [播音主持专业中职学校]对于播音生而言,想要在播音行业有所发展,就需要不断地学习。通过练习提高自己的发音技巧、语音语调和语音状态,这也是播音主持专业中职学校重要的一环。 在练习发音技巧时,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:正确的发音方式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东西。 [播音主持专业中职学校]其次,要对自己严格要求。 比如要练习咬字清晰有力:首先要找到一个标准音,然后按照这个标准音去做练习。 [广播主持专业中职学校]第三是在进行练习时不能偷懒,一定得坚持下去。
1、练声:发声练习是学习播音主持专业必不可少的环节,可以让你尽快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。 2、练声用气:气息是播音主持专业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,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基础,在平时学习中需要注意练习气息,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。 3、朗诵练习:朗诵又叫朗诵,其目的是让自己的声音更加丰富,要在朗读过程中融入感情,让自己与听众互动起来。 4、绕口令主要练气息和灵活运用控制声带的能力。 5、练声带练习:通过练习让你可以把身体各个部位都练到; 6、绕口练习也叫韵语,是指将语音中的字词用一定方法来表现。 7、新闻播报:新闻联播是播音生在学习中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,这要求播音生需要对内容有一定理解,能用自己流畅有力地声音把内容表现出来;()
[3]新闻稿件的内容,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新闻标题下的导语和结语;报道过程中的相关情况。 [1]新闻稿件,要求准确地反映出事实的全貌。 [2]消息是报道一个事件的主要材料。 [3]短评是对一篇文章所写的各个部分加以概括并进行评述,使之成为一篇完整报道。 [4]评论是对新闻事实做出评价。 这些都是在新闻稿件中要运用到的,所以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运用于播音之中。
高考志愿填报免费在线咨询。
新华网重庆5月27日电(记者周凯)699万毕业生让今年大学生就业遭遇最冷寒流,然而记者近日在重庆部分高职、中职院校采访发现,应届毕业生被用人单位哄抢一空,有的一两年前就被企业“预订”,多数毕业生月薪在3000元以上。
为何高职中职生备受青睐、供不应求?
高职中职就业率超过95%基本未遭遇就业难
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陈吉胜介绍,今年该校共有1624名毕业生,截止到5月21日已经就业的有1391人,平均工资在2600元左右。“还有部分学生在实习,就业协议尚未带回来。去年我校的就业率是96.78%,今年的就业率也差不多。”
“从未遭遇就业难。”重庆工业技师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柳孜亮说,该校毕业生无法满足众多企业的要求,不少学生的目标是进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,一般的企业都看不上。
除了总体就业形势较好外,高职、中职院校的部分特色专业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。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党总支书记王毅说:“今年我们系向一家电力公司输送了35名毕业生,对方还嫌少了。5月22日,另一家电力公司向我们要30人,但毕业生已经全部就业。”重庆经贸中等专业学校校长何仁聘介绍,今年有毕业生2728人,目前已经签约就业的有2482人,“我们的汽车制造和维修专业的学生4月份已经被企业抢走。”
重庆市永川区有高职中职院校18所,在校学生超过10万人,被誉为“职教之城”。永川区委教育工委书记赵德君介绍,永川区连续8年高职就业率在96%以上,中职在99%以上,今年虽然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,企业订单式培养有所减少,但整体就业率仍然能超过95%。
人才培养定位准确专业设置紧跟市场
随着经济的发展,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。王毅说,“职业学院定位非常明确,就是培养一线产业工人。”因此,学校专业设置紧跟市场。
一些高职中职院校围绕产业办学,与产业主管部门、技能鉴定中心、劳动人事部门紧密联系,与工业园区、企业深度合作,采取订单式培养,同时根据产业行业的发展,动态调整专业设置。
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王丽介绍,目前社会对水文专业的人才需要较大,但人才供应量只有5%,“我们计划明年开设水文、水环境监测和治理等人才短缺专业。”重庆经贸中等专业学校校长何仁聘介绍,学校根据西部地区茶叶发展的需要,开设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,首批150名毕业生提前一年就被贵州等地的茶叶生产企业抢空。
认同“蓝领”身份“有技术不怕没饭吃”中职招生信息网
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也导致了本科生和高职中职生就业观念的差异。
不少家长和学生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成才,大学毕业生也认为自己受过高等教育,希望找份体面的工作,从而在就业市场上“高不成低不就。”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大四学生小刘希望能留在重庆工作,有双休日,月薪在2800元以上。“投了很多简历,但是满足这些条件的单位太少,等毕业答辩后再继续找吧。”小刘无奈地说。
而高职中职生认同自己的“蓝领”身份,能吃苦,愿意在一线工作。重庆工业技师学院数控机床专业的学生刘龙俊明年就要毕业,“我对工作要求不高,先从基层做起,再从事设计,只要能学到技术就行,有技术不怕没饭吃。”不少学生在一线锻炼几年后很快就成为骨干并得以晋升,薪水十分可观。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学生处处长赖勇介绍,该校涉外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很早就被天津等地的酒店要走,从前台、客服做起,大部分学生一年之后就成了领班和经理。
一些高职中职院校教师呼吁,家长和学生亟需改变成才观和就业观,不一定非要读大学才能成才,读高职中职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。